手机看新闻

如今看房买房,已然成为全家总动员!

来源:百家号 2018-09-29 14:35:00

[摘要] 买个房子要“啃两代之老,举三代之力”。掏空老人的养老钱,再搭上自己的下半辈子。有人评论:“这是不是我们的悲哀?”也有人质问道:“这样的人内心丑陋到何等地步?”只是,这是他们的错吗?

印象中的啃老,是孩子游手好闲,靠着父母辛苦赚钱,才养尊处优地过活。但如今,更多人的啃老,是被迫啃老。樊纲前不久提了个“6个钱包买房”,瞬间登上热搜榜。6个钱包是指,一对夫妻要买房,除了靠自己那点钱外,还得靠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2代人,6个钱包。

买个房子要“啃两代之老,举三代之力”。掏空老人的养老钱,再搭上自己的下半辈子。有人评论:“这是不是我们的悲哀?”也有人质问道:“这样的人内心丑陋到何等地步?”只是,这是他们的错吗?还开过问答:如何看待年轻人花光父母积蓄、贷款买房现象?他的回答是:“年轻人花光父母积蓄贷款买房,愚蠢!”可是他却没法回答,在一个房子是刚需的时代,如果不啃老、不买房,年轻人真有更好的选择吗?托房价的福,谁不啃老谁就输了。试想,一个不啃老,只能35岁才买房的男人,他27岁时就无法结婚。并且中国地产的戏剧化,导致啃老早买房的人,占了大便宜,不啃老迟买房的人吃了大亏。搞了半天,及时啃老、科学啃老,才是避免中年危机的捷径。得利于啃老,中国人首套房的平均年龄,已被哄抬到了27岁。

本质上,“啃老”是家族财产的再分配。· 跨越阶层是一场家族接力赛,目前,我们处在接力的三棒、或四棒位置。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本就该到拼爹、拼爷爷、也就是俗称的啃老阶段了。只不过我们这代人,有幸还认识起跑的棒。棒起跑线大抵相同,到目前,有些阶层刚刚拉开,有些阶层差已望尘莫及。

2016年清华大学的报告《从收入差距到财富鸿沟:社会不平等的新趋势》指出:中国城市家庭的财富积累,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而在此之前,中国城市家庭几乎没有私有资产。改革开放打破了家庭财富上的平等,阶级区隔和贫富差距逐渐拉开。正常来谈,阶层跨越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变动,使得一代人之内,阶层跨越的概率提高了许多。· 阶层固化才是社会的常态幼儿园孩子讲起跑线,成年人社会讲拼爹。“阶层固化”这个词,越来越常见。富二代、官二代天生自带优势,而穷二代、农二代,处于尴尬无奈的劣势。

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许多人感叹,无法摆脱的阶层,是社会一大弊病。

但纵观历史,阶层的相对稳定,不是弊病,它就是社会常态。历史上,只有战时,才是阶层快速流动时期。秦时的“无军功者不受禄”,就是一次典型的大规模阶层流动。战时不分出身,只要杀人多,就能步入高层。但这样的状况很少。多数时候,阶层的上升有限且可控。而当代各国,阶层同样相对固化。

《美国财富分配:20%的富人拥有8成以上的社会财富》中显示,美国财富分配的差距,一直都在越拉越大。

英国的研究表明:“自1800年以来,尽管英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但社会阶层结构,整体而言几乎毫无改变。”

一般来讲,社会制度越完善,阶层剧变越少。我们这两三代人,碰巧遇上中国数百年间,变动的几十年。有很多个体、家庭、整个家族,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世态。许多人把阶层波动、起跑线公平,当成了常态。清朝覆灭的王孙世家,民国时期的官宦商贾,建国初期的土改翻身,十年动乱的重新洗牌。这些历史离我们都还不远。几次推翻重来的历史经验,让我们忘记了千年来,个体很少能以己之力,跨越阶级。还觉着白手起家才公平的人,思维迭代慢了一步。“啃老”这个词,正在去道德化的普及。

当年那些啃老买房,拿下人生桶金的人,房价已经带着他们,实现了阶级跨越。而当年家中小有积蓄,却没啃老买房的人,不仅错失攀升时机,自己甚至后代,都可能受困于同一阶层,甚至出现阶层下滑的窘境。这个年代,啃老不是耍流氓。不以财富增值、理性投资为目的的啃老,才是耍流氓。· 啃老内含的贬义,是针对穷人的恶意清洁工老张的孩子小张,家庭本身拮据。父亲帮他还贷,直接导致了生活降至底线,甚至底线之下。人们目睹了父母的辛酸,看待小张的目光,便充满了厌恶:你爸妈已经很苦,还要节衣缩食为你还贷。这么大了还啃老,真无耻。可是王健林给儿子投资几个亿的时候,也没人说思聪啃老啊。

为什么呢?因为王健林扔了几个亿,也不用节衣缩食啊

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喷小张不要脸,一边又羡慕思聪个富爹呢?同样是从父母手中拿钱,评论却一个捧上天、一个贬到地。区别只是在于,家庭贫穷还是富有。很多因啃老被鄙视的人,其实是因为父母身上,实在没什么资本让他们啃。富人家孩子拿父母钱,叫做继承家业。穷人家孩子拿父母钱,才叫做啃老。目前,中国处于大变革的下半场,阶层还没完全固化。这个阶段依然有机会,利用家族积蓄,通过正确的投资和理财,实现阶层跨越。就算发不了财,至少能保住当前的阶层地位,不至于下滑。

我们的父辈,因为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年代,所以有储蓄习惯,喜欢把钱放银行。但财富随通胀缩水,是一件太常见、也太容易的事。长期高储蓄率,意味着财富的白白损耗。市场经济,带来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买房,也仍是一种稳健的抗通胀手段。如果家中老人尚有余力,也不妨将现金,用于房产或其他投资。适当让儿女理性啃老,也比盲目地储蓄要好得多。

这个时代,被迫啃老很无奈,有老可啃很幸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10
精彩评论

回复还可以输入100

大家都在看
    相关推荐

    帮你找房

    • 不限
      • 朝阳
      • 海淀
      • 丰台
      • 西城
      • 东城
      • 昌平
      • 大兴
      • 通州
      • 房山
      • 顺义
      • 石景山
      • 密云
      • 门头沟
      • 怀柔
      • 延庆
      • 平谷
      • 燕郊
      • 北京周边
      • 旅游地产
      • 雄安新区
      • 香河
      • 大厂
      • 固安
      • 永清
      • 廊坊
      • 霸州
      • 涿州
      • 涞水
      • 怀来
      • 崇礼
      • 秦皇岛
      • 天津
      • 海滨
      • 其他
    • 不限
      • 100万以下
      • 100-300万
      • 300-400万
      • 400-500万
      • 500-800万
      • 800-1000万
      • 1000-1500万
      • 2000万以上
    • 我已经看过并同意《房天下服务协议》《房天下隐私权政策》
    相关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楼盘信息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信息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为准,请谨慎核查。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